医药培训
交流平台
 
医药培训圈
 
当前位置: 医药培训圈 » 培训园地 » 案例分享 » [培训心得]培训管理者必修的12堂课[第一课]

[培训心得]培训管理者必修的12堂课[第一课]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1-03  来源:安秋明  作者:圈圈  浏览次数:3189

前言


Training(培训)、learning and development(学习发展)、talent development(人才发展)、corporateuniversity(企业大学),这些都是大家常听到的关于企业培训的一些描述词。且不论企业人才发展进化到了哪个阶段,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共同借鉴。


不论您所处的是何种行业、公司的规模有多大,公司的经营是否面临巨大挑战,人才发展,从来都是企业管理和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。作为培训管理,亦或是企业大学管理者,我们肩负的是“育人”的工作。想给别人一瓢水,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。所以,从某种意义上说,既然我们选择了培训这个岗位,那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份要不断驱动自己学习成长的事业。


这12堂课,源于笔者的实践和反思,是笔者一些文章的汇总,很难说对、错、是否适用于您所在的企业。见仁见智、去粗取精,如果某些零星的想法能让您有所启发,那也不枉浪费您宝贵的阅读时间。


在路上的培训管理者:安秋明(Hugo)
 


目录

(1)心态与定位            

(2)教学管理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(3)课程开发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(4)内训师管理

(5)培训项目设计         

(6)分层培养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(7)培训体系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(8)人才管理

(9)HR各模块衔接      

(10)知识管理            

(11)互联网思维        

(12)持续精进





第1堂课:心态与定位

(一)培训人的酸甜苦辣

    做每一行,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中滋味。权且以这样一篇小品文的形式,记录下培训人的酸甜苦辣,与同行者共勉。



酸:心酸


    培训人感到心酸,往往是由于不被理解造成的。培训课程不被学员理解,课程开发和课程试讲不被讲师理解,培训价值不被上级和业务部门理解。做得很多,但似乎总是无人喝彩。一些人甚至还会说些风凉话,说做培训的最清闲,一年课程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天,却视而不见这几十天背后做出的大量付出的和努力。


    在我看来,做培训的人不要把自己放在“苦情”的角色里,要勇敢的do some thing。首先要管理预期,让相关各方明白培训的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。其次是组成工作小组,让业务部门的人参与到培训设计组织的全过程,让他们也实际体会下培训工作的不易。最后,要学会营销、包装自己的成果,不是为了邀功,而是为了让培训这份工作赢得尊敬。



甜:欣慰

    坚持做培训的人,如果让他们谈谈培训的乐趣,相信很多人都会提到:1、切实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乐趣;2、从项目构想到落地实现的成就感;3、“桃李满天下”的公司内外部人际网络。当然,乐趣一定远远不止这些。

    在我看来,好的培训管理者一定是四个角色的混合体:他/她自身首先要是一个学习创新者,能够不断鞭策自己成长提高。其次,他/她要是一个资源整合者,他能够将公司内外部的优秀师资整合到培养项目中,并放大协同的效应;再次,他/她要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增值者,能够通过培训让公司的知识资产得以沉淀,并得以应用、流转。最后,他/她应该成为公司内的行为促动者,跟据公司的战略方向,促进学员和学员所在的团队产生积极的变化。相信能做到这些的培训伙伴,一定能收获别人体会不到的职业乐趣。

苦:辛苦

    说起来,这培训还真是个苦差事。从培训项目需求开始,需求调研、师资邀请、课程开发、讲师试讲、过程设计、学员/讲师激励、成果沉淀、知识管理,到最后的项目复盘,如果拉一个工作清单,那一定是长长好几页的大表。哪个做培训的不是从搬桌子做起的,哪个没经历过准备到半夜的,哪个没经历过被各种状况吓出一身冷汗的?把一项工作做好,非下苦功夫不可,没有苦就没有甜。

    我常和做培训的伙伴说,一般的培训谁都会做,难的是做出品质,难的是让人有“wow”的惊喜感。做培训的人,一定要有目标管理的观念,始终知道自己做事为了什么。同时,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,通过不断复盘,总结反思自己的经验教训。最后,一定要有迭代创新的“敏捷”思想,不断在项目设计中尝试新的方式,让项目常做常新。这一点,我们要学习罗振宇同学“死磕自己,愉悦大家”的精神。


        辣:刺激


    相信所有做培训的同仁都会认同,现在的培训和以前不是一个玩法了。不同体现在几个方面:首先是理念的变化,以前是以讲师为中心,现在则更多的以学员为中心,以前更关心的培训的实施,现在则更注重培训的实效;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化,从课堂讲授,开始更多地关注行动学习、案例研讨、体验式项目、跨界等;还有就是技术发展对于培训的深刻影响,e-learning的普及,基于智能终端的M-learning的兴起,还有反转课堂、MOOC等新兴学习方式,现在的培训有了多样化的选择。


    发生的这些,宛若培训大餐中的“辣子”一般,刺激着培训管理者思考培训工作的价值。在“重塑”、“颠覆”盛行的时代,我们唯有时刻关注这些外界的刺激,拥抱变化,才能让企业人才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样的节奏。


    最后,我想说的是,我们要感谢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。不管是酸、是甜、是苦、是辣,它让我们有机会尝试很多新鲜事物,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,更让我们有机会实现我们的职业梦想。秉持感恩的心,成长、向上。





(二)谁说做培训的不懂业务?—培训管理者如何输出自己的专业影响力


    做培训的伙伴,经常会有一个苦恼的地方,就是似乎总是在课程、讲师、学员和培训组织这几件事儿上划圈,似乎总是和公司的业务隔了一道墙。现在有些比较片面的说法,比如做业务的人可以做培训,但做培训的人确不能转行做业务。也有做培训的伙伴,把培训当成了脱离业务而存在的一项专业,认为做培训的人,不论跳到哪个行业,都是一样的工作套路。



    这样的想法,我觉得有待商榷。在我看来,做培训的人,要真正成为业务的“partner”,要发挥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力,就一定要成为至少半个业务专家。唯有如此,做培训的伙伴才可能在公司立足。其实做培训的伙伴,有很多资源和渠道可以介入对业务的理解,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,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。



    关键一步,深度参与到业务类课程的开发过程。很多企业都会组织业务干部开发业务课程,培训伙伴的参与似乎成为了打下手的“助教”,帮助前期协助收集问题,后期协助包装课件,似乎对于课程内容和观点,没有什么贡献可言。从笔者的实践来看,多数业务干部在开发课程时,其实更多的是凭经验,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遵循。一个好的培训管理者,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,帮助课程开发的有效进行:



    第一步,和需求部门沟通需求,明确公司战略要求与目前能力现状的差距,找到合适的培训主题,以及合适的培训讲师。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步,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。有条件的公司,建议组建业务人才委员会,提前建立关键岗位序列的能素模型,这样培训的伙伴就比较容易和业务的伙伴建立共同的沟通语言。



    第二步,与需求部门一起,与目标讲师沟通。沟通的几个关键点:1、讲师对于该业务问题的理解,观点是否足够深刻,有条理性、系统性。这是考察讲师“行不行”;2、讲师个人对开发这个话题的意愿是否强烈,是否愿意在这个上面花时间研究。一般来说,有切肤之痛的讲师,更容易接受课程的邀请。这是考察“愿不愿”;3、讲师个人对于课程开发的基本想法,预计投入的时间、资源等。很多优秀的讲师,是带着自己的团队成员一起做课程的,他们把课程开发视为带团队的一种途径。而时间投入度不能保证的讲师,我们要谨慎考虑。这是考察“能不能”。如果讲师符合这三个条件,我们一般就可以和讲师一起开始下面的步骤了,否则就要另请高明。



    第三步,和讲师一起,挖掘目标学员的需求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步骤,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,需求部门对话题的看法,和学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,这就需要我们和讲师一起做判断,并和需求部分做确认。需求调研,可以采用很多方法,问卷、电话、面谈,等等。建议做调研时,了解这样一些信息:1、目前工作上有哪些困惑,有哪些具体表现,是否能举出1-2个实际案例;2、部门中、其他兄弟部门或行业其他企业有没有做得好的,能否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做得好;3、与该话题相关的公司制度、政策,是否觉得有需要调整、优化的地方;4、对于培训课程,他们有什么样的预期,希望培训后能实现怎样的效果。当然,每门课要关注的具体问题会不大一样,但总体方向是类似的。



    第四步,和讲师一起,对需求调研的成果进行整理。这里面,涉及到信息的合并和分类、重要性排序,也涉及到现象和原因的剥离。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通常这个环节做的充分,是能否把多数问题的答案推演出来的。我们一定要相信,其实学员既是问题的提出者,同时也往往是问题最好的解答者,而我们的价值很多时候就在于把碎片化的信息组合成完整的图景。



    第五步,优秀实践挖掘和案例采集。一般来说,业务课程的讲师都是在业务上比较优秀的,讲师本身就有很多亲历的成功案例。但是对于课程开发来说,我们希望讲师能够去采集足够多的案例样本,并从中进行优秀实践的提炼。从笔者的实践经验看,培训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组织者的角色,通过workshop等形式将业绩优异者召集在一起做专向讨论。这个过程,对于讲师本人也是十分受益的,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,他也能对课程的观点有更全面的看法。



    第六步,与需求部门和业务人才委员会共同梳理课程提纲。不同的公司,对于课件开发阶段的监控力度是不同的,笔者非常不建议“大撒把”的方式。调研、workshop做的好,是否能转化成优秀的课程,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。课程大纲是个开始,我们要把课程的骨架梳理好,如何引入,如果抛出问题,如何分析,如果引导思考,如何带出策略,如何落实实践,这些都要在课程大纲阶段弄清楚。我非常坚持课程大纲有细化到二级题目,要明确每个部分的时间比重,明确每个部分主要的教学教法。惟有如此,课程开发才会可控。培训管理者要在这个环节,把自己对于课程开发的经验融进去,从培训学习的角度给专业建议。这个环节,建议至少过2-3次,这个阶段做好了,课件开发自然是水到渠成的。



    第七步,与需求部门、业务人才委员会和学员代表试讲、批课。很多企业是不好意思做这件事儿的,特别是对高级别的干部,觉得是不是不尊重讲师的权威。其实这个事情要摆正心态,我们要本着对学员、对课程负责的态度来推动试讲。实践中,我发现所有的讲师,不论他的层级高低,都会从试讲中获益。很多干部最开始非常抵触,但后来都变成了试讲批课的积极参与者。当然,这里面有封闭试讲、录播回放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,本文就不赘述了。试讲过至少2轮的课程,多数情况下,学员的满意度是非常有保证的。



    第八步,培训管理者要做课程的包装师,让讲师有更“闪亮”的亮相。一个完整的课程,要有学员讲义、讲师手册、随堂材料、PPT课件、课堂练习、作业安排等一系列内容。每个与学员接触的材料,都是课程专业性的体现。我们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开发课程,千万不要在课程包装上吝啬。如今,很多培训管理者做的非常深入,还会开发课程挂图、课程“掌中宝”等,这些,没有对业务课程的深入理解,没有深入探索的精神,是不可能做到的。



    讲师走上了讲台,我们的工作是不是也完成了呢?绝对不是的。我们还有这几项工作要做。



    第九步,跟踪讲师的课堂授课。在课程大纲环节,我们已经确定了课程结构,每个部分的教学教法,包括每部分所用的时间。培训管理者,要在课堂上去实际跟踪这些的落地情况。同时,要看学员的反映,哪些环节参与度高、哪些环节反应平淡,学员提出了什么问题,学员贡献了什么案例,这些都要记录下来。课后,培训管理者要第一时间和讲师沟通这些发现,让讲师第一时间去完善、修订自己的课程。每个业务讲师都会非常感激这样的工作,因为这是基于学员的,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反馈。



    第十步,未完待续的持续性课程升级。做到第十步的培训管理者,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。如果再精益求精,我们还可以关注:1、结合学员的问卷反馈,和讲师探讨教学教法;2、结合学员的作业和案例,讨论如何优化课程的观点和分析;3、结合学员课堂讨论的板书,分析学员的常见分析思路,总结几大共性问题;4、结合学员拆课的反馈,持续更新最新的业务问题;5、与学员的直接上级交流,跟踪学员学后的行为改进,并从直接上级处获得更多的建议。



    如此这样一番,如果我们做培训的伙伴能全身心的投入,我们还会不了解业务?所谓专家,就在于把工作做到极致。只要你想,你就会成为培训+业务的专家!



分享与收藏:  培训园地搜索  告诉好友  关闭窗口 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:

新闻视频

 
2017
推荐图文
推荐培训园地
最新文章
 
高绩效团队管理